不负责任的专家与媒体——有感于“治疗性乙肝疫苗即将上市”的报道
7月8日,广州的《新快报》和《信息时报》同时报道了所谓治疗性乙肝疫苗即将上市的消息。此后,有多家国内媒体转载了《新快报》的报道,造成了不小的影响。
两则报道的导语惊人地相似:
记者昨天从广东省肝病学术会议上获悉,经过五年的临床试验,治疗性乙肝疫苗已陆续完成二、三期临床阶段,即将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上市。----《新快报》
http://www.ycwb.com/news/2008-07/08/content_1927177.htm
记者在广东省肝病学术会议上获悉,治疗性乙肝疫苗经过近5年的临床试验,已陆续完成Ⅱ、Ⅲ期临床阶段,即将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上市。----《信息时报》
http://informationtimes.dayoo.com/html/2008-07/08/content_250027.htm###
而且,两则报道都只采访了一位专家——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炯,引用了类似的话。
看到这样的报道时,我非常惊讶。我虽然是外行,但也知道治疗性乙肝疫苗尚未完成三期临床试验,怎么可能“即将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文号上市”?
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似乎是一个民营机构。其网站(http://www.gbyjs.com)介绍说,该所是“在广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省级肝病科研机构,具有独立法人资格”。至于杨炯,同时是广东省银行医院肝病中心主任。
这个广东省银行医院肝病中心有过不光彩的“前科”。根据2004年7月22日《大河报》的报道,该中心在治疗性乙肝疫苗的临床试验违规操作,曾经遭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查处——正常乙肝疫苗剂量是6毫克,该中心却将剂量增加为60毫克;临床试验新药是不能收费的,而该中心却公然出售试验中的治疗性疫苗,而且还捆绑销售胸腺肽注射液。
我估计,广东省银行医院肝病中心在试验中所采用的疫苗,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8医院(广州空军医院)全军肝病中心张宜俊教授等人研发。也就是说,广东省银行医院肝病中心不过是参与临床试验的医院之一。
中国有很多乙肝患者,他们非常关心治疗性乙肝疫苗的进展。而在一些所谓的专家身后,有着利益的交织。作为媒体,报道相关消息时一定要慎重。
不幸的是,《新快报》和《信息时报》的报道根本不符合科学报道的规范:没有去求证哪家的治疗性乙肝疫苗完成了三期临床阶段,是否已经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;也没有询问同行专家的意见。杨炯称“治疗性乙肝疫苗使64.3%的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转阴,43%患者e抗原血清转换”,那么,这是谁家研制的疫苗?是几期临床试验的结果?有多少志愿者参加?所有这些问题,在两家媒体的报道中都找不到答案。
而如此不合规范的报道,在《新快报》和《信息时报》得以刊发,编辑也有很大责任。这样的报道还被多家媒体转载,只能令人哀叹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。
当然,也有一些媒体保持了清醒的头脑。《武汉晨报》、济南《当代健康报》、《财经》杂志网站就先后刊出报道,表示质疑。
在治疗性乙肝疫苗的事情上,至少从2004年7月12日一篇新华社报道起,就有很多媒体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,不能不引人深思。(http://www.gd.xinhuanet.com/newscenter/2004-07/13/content_2480841.htm)
如果需要了解治疗性乙肝疫苗何时才能问世,不妨读一读我在《南方周末》和《财经》同事的两篇报道:
《治疗性乙肝疫苗:何时走出实验室》
http://www.nanfangdaily.com.cn/zm/20061123/xw/kx/200611230015.asp
联系人:杨主任
手 机:13538795478
邮 箱:gdgzbxh@126.com
公 司:广东岭南肝病研究所官方网站
地 址:广州市越秀区流花路117号